媒體報道:西藏衛信康生產中心白醫制藥“在創新中實現華麗轉身”
白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先進的化驗室 邱金鵬攝
面對市場窘境和破產危機企業毅然選擇創新突圍,實現了重組帶來的轉型發展;按照新版GMP標準,投資近1.8億元對原有車間進行技術改造;4年間銷售收入由2012年的2467萬元增加到2016年的10200萬元,企業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幾個關鍵點折射出內蒙古白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抉擇帶來的嬗變,“科技創新”成為貫穿企業發展進程的重要詞匯。
近日,記者走進這家帶有傳奇色彩的醫藥企業,探尋一場由科技創新引發的強勢崛起和巨變,而這也正成為白醫制藥開辟發展新空間、加快綠色崛起的強勁引擎。
困境之下的涅槃重生
走進內蒙古白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可以看到這里的自動化程度之高,生產區域和頂棚中隱藏著一條條“空中行走”的管道,運輸著蒸汽、物料、工藝用水、工藝用氣等;一臺臺國內外高端設備琳瑯滿目,工業化、自動化、信息化、精密化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高度交融,向人們展示著白醫制藥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帶來的新成果。
展現在記者眼前的是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高大上”企業,讓人很難想象這家企業曾面臨破產的危險。
幾年前,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白醫制藥的產品銷售量及價格直線下降。企業的銷售收入就是最直觀的表現: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近4000萬元,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2467萬元,2013年僅為1313萬元,2014年銷售跌破1000萬元。企業連年虧損,一度走到了低谷,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最為擔心的是,在當時,國家要實施新版的GMP認證,也就意味著通過老版本GMP驗收的生產線即將淘汰,迫切要求企業盡快整改并達到驗收標準。”內蒙古白醫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翁自忠回憶起當時企業面臨的情況很感慨。
企業負責人清楚地認識到,生物制藥企業是資本和技術型產業,只有站在科技研發的制高點,才能在制藥行業中獨領風騷。于是,2012年,白醫制藥與北京中關村的京衛信康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實現重組,進而在科技創新中進行了鳳凰涅槃式的蛻變,開始重新崛起。
走產品戰略調整發展之路
企業重組后,瞄準醫藥領域創新發展需求,加大研發力度,圍繞研發需求對新產品工藝進行摸索和驗證。累計開發了40多個國家新藥,自主開發了3個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并申報了多項專利成果,形成了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項目產業一體化的格局。
“我們現在產品劑型覆蓋凍干粉針劑、小容量注射劑、大容量注射劑、原料藥、含漱液、片劑、硬膠囊、顆粒劑和散劑9個劑型,并已經取得67個藥品生產批準文號。2014年被評為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門冬氨酸鉀注射液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戰略新興產業項目,2016年《腸外營養型輸液與微量元素注射液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被內蒙古自治區列為科技開發重大專項項目。”介紹起企業的情況,翁自忠自信中略帶幾分驕傲。
要發展就要有強大的基礎作為支撐。重組以來,白醫制藥投資1.85億元建設白醫制藥藥物制劑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同時對原有車間進行技術改造。目前,已經完成201、202、203車間的技術改造及新版GMP認證,同時新建了501固體制劑車間、502非最終滅菌小容量注射劑車間(已通過新版GMP認證)、801原料車間。
與此同時,安裝了現代化的針劑生產車間及先進的質量檢驗設施,全部采用國內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基本實現全過程的自動控制。車間使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腦控制洗烘灌封聯動生產線、EDI反滲透制水、全自動滅菌柜、膜微濾技術等先進工藝和設備,以嚴格的生產管理確保產品質量。
用效益詮釋創新的意義
白醫制藥始終不忘新藥研發,僅2013年和2014年就申報近30個新藥品種,品種包括凍干粉針、小容量注射液劑、大輸液制劑和口服制劑等;2015年1月份,申報的國家三類新藥門冬氨酸鉀注射液通過新藥現場核查,取得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
事實證明,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迸發出驚人的市場活力。“以新藥門冬氨酸鉀為例,2016年,白醫制藥實現銷售總收入10200萬元。新藥門冬氨酸鉀的銷售收入占2016年公司銷售收入的90%以上,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翁自忠自豪地告訴記者。
不僅如此,隨著項目建設的竣工投產和新藥報批進度的加快,將有更多的新藥投放市場。在為白醫制藥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預計今年將會有2個新藥獲得新藥證書并順利投產銷售,今年企業銷售收入有望突破15000萬元。
原文來源:興安日報
原文地址:http://paper.xingandaily.cn:8080/epaper/xarb/2017/05/03/A05/story/1502559.shtml